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的措施,一共有13条,引起媒体广泛关注。那么,民间投资“十三条”,为何会聚焦在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和强化保障这样的三个方面?接下来它会为民间投资的发展转变做出什么样的促进和影响?我们为何需要进一步加强民间投资?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国家一直在鼓励民间资本的发展,两年前出台“十七条”有非常强的背景,是在特定情况下为企业纾困解难提供政策支持。当时主要政策用意是推动非公有制企业更快复工达产,解决难题,当时出台了“十七条”。
这一次出台的“十三条”,跟过去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直接指向了制度破冰,把过去很多政策当中口惠,但可能实不至的政策都变成了很清楚的“十三条”。另外,还有一个区别,把过去模糊的政策清晰化了。
在产业的发展趋势上,像低空经济、商业航天,这些新兴的新质生产力领域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来大胆进入,可以说口开得更宽,非公有制企业的获得感会更强。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这两个具体的数字,是大家讨论最为热烈的。过去可能有一些模糊的表达,大家认为不解渴。现在提出10%以上的持股比例,意味着民间资本在参与重点项目的时候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还能进入董事会,发挥决策参谋作用,这一点相对过去来讲是重大突破。如果达不到10%的比例,可能就是个隐形股东,没有过多的话语权,民营资本的优势反而发挥不出来。突破这个比例,是一个标志性的信号。
采购的预付款提高到30%,我觉得政策制定也是用心良苦,因为它能够极大缓解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在参与项目建设时候的金钱上的压力。项目一开工,可能背后就有巨大的资金需求,这样一个时间段支付比例提高,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就不会受制于资金流动的压力了。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并不是把创新的积分直接等同于多少钱,国家推出“创新积分制”,是为了更好地刻画非公有制企业在科技上的含金量,而发明、推出的一套评估指标体系。
用这套指标体系去给科学技术创新型非公有制企业打分,就能更好看到这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投资机构更好看清楚企业的含金量。这样的话,将来信贷支持、资金支持的时候,双方的信息就能更加对称,用这套指标体系刻画出来的企业,自然就能获得资本更大青睐。同时,政府也更加明白,企业不是靠一家托大。政府的财政补贴、银行、其他投资机构,共同合力把有前途的小孩培养大,所以“创新积分制”是很重要的发明。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中国两亿多家市场主体当中,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实力,也有不同的规模。从未来的角度看,我觉得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大胆地参与到国家给的重要攻关、卡脖子工程的突破当中,要更多承担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这样子就能够更好发挥优势,能够有更大的空间去发展。
数量众多的中小非公有制企业怎么办?我想还是要坚定依照国家战略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成为行业必不可少的专家和隐形冠军。只有这样,不同的企业错位竞争,才不会形成内卷,反而都能打开自己发展的天花板,找到符合的领域和空间。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 李志起: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企业不是竞争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甲方和乙方的合同关系,其实他们只是优势不同,各自发挥的领域可能有所差别。
更期待的局面,是国企和民企能够携手形成更好的产业生态。在这个产业生态当中,国企干技术性的活,比如说开放更多的场景资源,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机会给市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把自己擅长的创新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弥补在产业链上的短板、痛点,形成协同创新、融通创新的好格局。我的希望是看到国企和民企之间是生态雨林蒸蒸日上,各自双赢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