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全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召开,会上发布了乡村振兴两项典型案例——全市“国企联村”十大样板项目和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十大典型村。
武汉虽是超大城市,但70%以上的国土面积、210多万非流动人口在农村。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全市大力开展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目前全市372个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实现全面消除。以江夏区纸坊街道东方村为例,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7.9万元。立足本村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东方村融合发展农文旅项目,成功实现了从“薄弱村”到“提升村”的转变,今年的村集体营收已突破11万元,预计明年突破36万元。
“国企联村”是武汉基层党建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2021年以来,全市16家市属一级企业、58家二级企业带着项目、资金、人才资源来到乡村,和村集体共同创业。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幸福村引入武汉出版集团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帮助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武汉农业集团累计投入1583万元,组织90余名村干部到集团项目一线跟班学习,以实际行动助力了乡村振兴……
会上,一批“国企联村”、片区联合、直播电商等新结对项目集中签约。城投集团誉城集团公司与蔡甸区桐湖街道签署沉湖湿地农文旅项目;城建集团城市智能新材料公司与蔡甸区天星片区签署航空新材料产业项目;投控集团中百仓储与蔡甸区新帮片区签署果蔬及生鲜净菜加工厂项目;城发集团武汉航发公司与黄陂区天河街道签署劳务合作共建项目;文旅集团金建投集团与黄陂区长轩岭街道签署“联农共富”农旅融合产业园项目。
1、蔡甸区张湾街道柏林庄村:柏林庄村位于蔡甸区城区西部。长期以来,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产业体系单一、收入渠道狭窄、资源利用不充分等明显问题,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仅为3.56万元。今年以来,柏林庄村在市区街政策资金支持下,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联村抱团发展等多元化路径,实现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13.7万元,预计年底可实现收入34.7万元,较2024年实现近10倍的滚动式增长。
2、蔡甸区侏儒山街道什渔湖村:什渔湖村位于蔡甸区侏儒山街道北部。今年以来,村“两委”借助全市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攻坚行动契机,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立足本地实际全力发展蔬菜产业,成功实现村集体经济、村民收入“双提升”。预计到2025年底,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突破2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到3.6万元。
3、江夏区金口街道艾岭村:艾岭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利用好强村公司载体,将闲置的土地、水面、劳动力等资源有效盘活,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了村集体经济质的飞跃。艾岭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去年的10万元以下,到如今已达41万元,年底有望继续增。
4、江夏区纸坊街道东方村:东方村位于纸坊城区东南部。近年来,东方村立足本村资源条件和区位特点,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文旅融合为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1万元,预计明年突破36万元,成功实现从“薄弱村”到“提升村”的转变,村级治理能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5、黄陂区蔡店街道张河村:张河村位于黄陂区蔡店街西部。昔日的张河村面临严峻的“空心化”挑战,近20%农房长期空置,约400亩耕地处于抛荒或半抛荒状态,村内杂草丛生,被戏称为“张河大草原”。近年来,张河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盘活闲置资源为突破口,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了从“荒芜之地”到“产业热土”的华丽蝶变。如今,村里非流动人口恢复到6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2万元。
6、黄陂区横店街道寅田村:寅田村坐落于黄陂区横店街东部。近年来,寅田村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强村富民。如今的寅田村,土地从“零散补丁”变为“一片沃野”,产品从“愁销路”变为“稳增长”,产业模式从“汗水农业”变为“智慧农业”,预计2025年村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
7、新洲区李集街道黄河村:黄河村位于李集街新街片区,村内资源贫瘠,是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原来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缺乏支撑。今年以来,该村着力实施“走出去学拓思路、请进来帮强基础、自主实践干增后劲”的三步走策略,成功实现了从“经济薄弱村”到“增收进步村”的精彩蝶变。
8、新洲区徐古街道成兴寨村:成兴寨村地处新洲区东环公路旁,大沙河西岸。实施集体经济攻坚行动以来,该村打破传统“一村一域”的发展思维,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跨区域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9、长江新区六指街道兴中村:兴中村地处武汉长江新区六指街道西南部,集体经济常年处于“空壳”状态,2024年村集体收入仅0.6万元。今年以来,全市大力开展村集体经济消薄攻坚行动,兴中村积极融入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量撂荒地、低产田整治成优质耕地开展规模化农业种植,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10、长江新区六指街道团林村:团林村位于长江新区六指街道东部。受困于种植基础条件差,无优势产业带动,2024年团林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仅2万元。今年以来,团林村抢抓政策帮扶契机,依托紧邻产业高质量发展强村的优势地理条件,利用省级产业扶持项目衔接资金,积极融入片区抱团发展,2025年团林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有望突破10万元。
投入资金打造大棚种植及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联合高校优选药材品种,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万元增长至30万元以上。
引入优质粮食工程示范企业,推广“订单式农业”模式从种植模式优化、产业业态延伸两方面发力,推动片区农业向“科学增收”转型,带动集体企业营收212万元。
依托甘露山文创城冰雪世界综合体项目,以“国企主导、大项目带动”模式,组建运营公司推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20万元。
合作建设100余亩优质果园产业基地项目,推动农旅融合,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未来将持续拓展多元业态,举办特色活动,助力片区全面振兴。
通过科技赋能、渠道拓展、品牌培育与农旅融合,引入蓝莓种植及产品深加工项目,成功盘活韩畈村蓝莓产业带动周边村民增收3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80万元。
打造“林语未来村”项目,通过党建引领流转28栋空置农房构建九大未来乡村场景全产业链,带动村民年均增收8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0万元。
打造“知音童谷”文创项目,将废弃村湾转型为集研学、文创、露营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园,带动200余名就业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48万元增至3.3万元。
以“公司+村集体”模式成立经济实体,培育多元产业高质量发展民宿经济,打造“红色原野”项目,推动三产融合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5万元跃升至86万元。
通过农业种植发展项目,合作开展农副产品“订单式”种植销售从单一采购转为三方合资成立公司,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1万元。
打造“数字水稻大田”项目,实现种植科学化管理推出“青石富锌香米”品牌,构建多元化销售网络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5万元。



